选登

董宇辉带货杂志销售火爆 文学该如何拥抱互联网出圈?

发布日期:2024-03-06浏览次数:1867


前几天,著名作家余华、苏童与《收获》主编程永新在董宇辉的直播间展开了一场热烈的文学对谈。直播2个多小时,2024年全年订阅销量达到6.3万套,《收获2024长篇小说》季刊售出1.2万套,总成交金额超过1240万元。

(图片来源:与辉同行官方抖音)

较早前的1月23日晚,《人民文学》主编施战军、作家梁晓声、蔡崇达做客“与辉同行”抖音直播间,与俞敏洪、董宇辉畅谈“我的文学之路”。当晚,《人民文学》2024年全年订阅在4个小时内卖出了8.26万套,99.2万册,成交金额1785万,销售码洋1983万。

“这场直播是一次‘寻亲’的机会,董宇辉就是那个能帮忙找到文学亲人的人。”《人民文学》主编施战军当时评论道。

作家和作品纷纷借互联网“出圈”

在新时代语境下,严肃文学如何建立起与社会大地、人民大众的血肉联系,重新建构一种有活力的文学生活?

莫言、毕淑敏等作家进驻抖音,借助短视频分享点滴感悟,成为拥有百万级粉丝的创作者;西川、梁鸿等亦变身“up主”,在哔哩哔哩平台上持续更新作品,“B站”里余华单个视频的最高播放量突破700万;刘震云凭借在《脱口秀大会》《向往的生活》等综艺上的幽默表现,数次登上热搜;王蒙、梁晓声、阿来、麦家等作家做客“东方甄选”直播间与观众互动,每场直播都能卖出数万册图书,销售额动辄数百万。

与此同时,各类机构和组织积极推动文学活动的“盛典”化。2022年的“中国文学盛典·鲁迅文学奖之夜”将文学颁奖典礼与舞台表演形式相融合,让35位获奖者分别亮相。人民文学出版社筹划的“百位名人迎新领读——2023文学中国跨年盛典”,云集百位文化名人线上领读;2023年春在广州举办的“有风自南——花城文学之夜”盛典活动,汇聚10个原创文学主题节目,并邀请首届花城文学榜的上榜作家走上舞台。这类盛典活动通过网络直播,使优秀作家作品得以更加直观地抵达广大读者和观众面前,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。

《我在岛屿读书》剧照(从左到右依次为苏童、余华、程永新、叶子)

值得关注的现象还有,文学类纪录片与综艺不断推出,反响热烈。《文学的故乡》(2020年)、《文学的日常》(第一季2020年、第二季2022年)等纪录片为莫言、贾平凹、阿来、迟子建、麦家等作家量身定做,让观众与他们的故乡风景、日常生活完美邂逅。文学类综艺《我在岛屿读书》(第一季2022年、第二季2023年)邀请余华、苏童、西川、叶兆言等作家在分界洲岛上相聚,以生活漫谈的方式陪伴观众开启书香之旅。《文学馆之夜》(2023年)由李敬泽主持,李洱、戴锦华等作家评论家围绕7个公众话题侃侃而谈,引起了广泛的关注……

从以上不完全的列举中,作家不再只是隐入作品背后的“陌生人”,而是身兼真人秀演员、带货主播、短视频创作者等种种新身份,并通过互联网与万千观众亲密互动。视频播放量、粉丝量等指标证明,当代作家在网民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。

也有网友在直播间评论说,看文学的永远都会看,不看文学的,即使买回去杂志也是落灰。对此,《收获》杂志一位内部人士接受采访时认为,网友说得没错,但首先要给人看到文学、好文学的机会,其次才是个人选择喜欢或不喜欢。效率是人类社会的技术革新的动力,文学拥抱互联网,可以让文学快速地到达读者。

媒介会给严肃文学带来怎样的挑战?

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教师杨毅将“文学出圈”的现象概括为三种类型:文学的影像化、综艺化和晚会化,三者共同指向的是文学的媒介融合。

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大先也认为,整个“文学生活”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,迎来了一个“泛文艺”的时代,渠道下沉,文学母体成为其他艺术形式的内容提供者,当代文学显示出勃勃生机。同时媒介和渠道变得越来越重要,提醒着文学研究者不仅要关注此前关于文学的“四要素”,还需要补充进媒体的要素。

在评论家韩浩月看来,“在网络文学风生水起的这些年来,纯文学期刊在网络推广上观念‘傲慢’,动作迟缓,已经失掉了早期与网络文学争抢用户的最佳时机。在博客、微博、公众号、视频号等新媒体令人眼花缭乱的更迭与竞争中,纯文学期刊的角色愈发尴尬。现在纯文学期刊的‘出圈’行动,其实尝试突破的是读者固化的读屏经验与习惯,虽然尝试晚了一些,但总归是开辟了新路”。

然而,过度泛滥的短视频会让文学的传播局限于碎片化的方式,并有可能曲解作家作品的原意,也不利于培养受众的专注度和对问题的深度思考,这个是需要警惕的。如余华的再度爆火便是一个值得细察的例子——在县文化馆里“摸鱼”、安排史铁生当守门员、装病被割掉阑尾,这些令人捧腹的轶事成了最为流行的“余华段子”。在短视频里“活着”的余华被戴上“段子手”的帽子。这与写出《活着》的“作家余华”反差何其巨大,出现了“人和书各火各的”典型症候。这种“人设”的过分营销也引发了余华本人的不满。余华在受访时重申自己不是有幽默感的人,强调在纪录片《一直游到海水变蓝》(2021年)中自己其实也说了很多严肃的话,但是大多被剪掉了。在此后的综艺节目中,余华也更加严肃地谈起史铁生、谈起35岁时和鲁迅的“相遇”,展现出自己“认真”的一面。造“梗”式的传播损害了作家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,最终损害的依然是文学本身。

极目新闻综合环球网、与辉同行官方抖音、文艺报、成都日报、解放日报

来源:极目新闻